“双11”:少些套路 多些真诚

团结报2025/11/04 10:01:11 分享到

宋凤仪 胡湘玉

先涨价后打折的数字戏法、复杂满减催生的非理性消费、花样活动背后的实际不优惠,一年一度的“双11”让消费者直呼“套路多多”。

先涨后降的“数字游戏”,本质是价格欺诈。先涨价后打折,是“双11”最让消费者反感的套路之一。不少消费者满心欢喜地将心仪商品加入购物车,盼着“双11”降价入手,可等到活动开启,却发现商品价格不降反升。有消费者反映,一款平时售价599元的运动鞋,活动前几天悄然涨到899元,随后标注“双11特惠699元”,看似便宜了200元,实则比日常价格还高100元。更有甚者,部分预售商品在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尾款价格突然上调,客服却以“系统故障”“活动规则调整”等借口搪塞。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价格欺诈,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双11低价”的信任,通过虚假定价制造优惠假象,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更透支着自身的品牌信誉。

满减迷宫里的“冲动陷阱”,掏空钱包没商量。“跨店满300减50+店铺满750送礼包+会员满1500减120”,“双11”的优惠规则堪比奥数题。不少消费者为用全优惠券,从单买某样产品到加购其他产品,最终订单金额比预算翻了几倍,还多买了一堆非必需品。这种“为省小钱多花钱”的荒诞剧,正是平台利用消费心理学的杰作。“锚定效应”让消费者以虚高原价为参照,觉得满减格外划算;“沉没成本效应”迫使消费者为凑满减追加购物;“稀缺心理”则通过“限时折扣”逼用户仓促下单。当消费者耗费数小时计算优惠时,早已陷入“越算越买,越买越亏”的怪圈,所谓“省钱”不过是平台制造的假象。

价保形同虚设,售后成“甩锅大赛”。更让消费者寒心的是“承诺打折,拒绝保价”的双重标准。“双11”过后,不少购买预售产品的消费者收货后发现,直售价比活动价更便宜,客服则以“包含优惠活动”拒绝保价;部分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出现低价新选项,系统却因链接不同不识别差价,退货还要自付运费。“双11”期间“价格保护”相关投诉不少,商家则以下架商品、变更链接等手段规避责任,这些操作彻底暴露了促销的虚伪性。售前用“全年最低价”引流,售后用“规则限制”甩锅,消费者不仅没享到优惠,还要为维权耗费大量精力。

“双11”的初衷是通过规模效应让利消费者,如今却成为一些不良商家的“套路竞技场”,既背离商业伦理,也透支行业未来。消费者被反复背刺后,用逐年攀升的退货率给出反击,正是信任流失的直接体现。只有商家放下算计,用真实优惠替代套路话术,消费者自然愿意为诚意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