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千年,法典一新:法治为古镇文脉护航

团结报2025/11/03 12:15:56 分享到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陈昊

当吊脚楼的剪影遇上旅游开发的浪潮,当青石板的纹路面临商业化的冲刷,如何让历史古镇既“红起来”又“活下去”?11月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芙蓉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正式发布实施,给出了最硬核的答案:以法治为盾守文脉,以规则为尺谋发展,让这座“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在流量时代实现真正的“永续当红”。

古镇不是“一次性流量”,而是“永续性IP”;保护不该是“被动防守”,而应是“主动护航”。从2019年6月启动立法到2025年正式获批,六年磨一剑的条例背后,是对“开发易跑偏,保护难落地”痛点的精准破解,更是对“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理念的坚定践行。相较于部分古镇“拆真建假”的踩雷操作,芙蓉镇用法规条文划出的,不仅是122.86公顷的保护范围,更是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分界线”。

“协同推进”聚合力,让保护不再“各吹各的号”;“分区保护”明边界,让开发不越“生态红线”;“风貌管控”定标准,让新建筑不抢“古民居风头”;“禁止破坏”立规矩,让乱象难钻“监管空子”。这四大要点构成的“保护矩阵”,恰似给芙蓉镇装上了“安全系统”:核心区“只修不建”守护原真性,控制区“协调发展”兼顾实用性,15类禁行行为堵住破坏漏洞,多部门联动织密监管网络。没有新设行政强制的温度,与上位法无缝衔接的严谨,让这份条例既有“刚性约束”,更有“人文关怀”。

放眼全国,从浙江梅城镇以规划为纲激活宋韵文脉,到山东坊茨小镇靠“影视+文旅”实现流量变现,再到江苏焦溪古镇用创新业态斩获世界奖项,成功的古镇发展实践都印证着一个道理:保护是开发的“压舱石”,法治是传承的“定盘星”。芙蓉镇的这份条例,正是将这些成功经验转化为法律规范,“面、线、点”三维保护覆盖全域,既保整体风貌又护细节肌理;保护性利用的导向清晰,既防“过度商业化”又避“保护性闲置”,让古镇在“守旧”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当瀑布依旧冲刷着千年的石阶,当土家族的歌声仍在街巷回荡,法治的阳光正为这座古镇镀上全新的光彩。它让我们相信:古镇的“网红”身份会更迭,但文化的“根脉”不会断;旅游的“热度”会起伏,但发展的“底气”不会泄。条例施行之日,不是保护的“终点线”,而是芙蓉镇“活态传承”的“起跑线”。

以法治为笔,以文脉为墨,以民心为纸,芙蓉镇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座古镇的新生故事,更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进阶答卷”,这答卷里,有古村的烟火气,有法律的公信力,更有文明的延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