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颜石敦 彭婷 邓玉娇
5年砥砺奋进,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20年的2286.5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957.06亿元,2025年将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
这一跨越,源自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擎,通过实施科技创新“133”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0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0%,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突破300家),推进创新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等六大工程,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2024年,湘潭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行榜第60位。
加速培育创新主体
——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6家、高新技术企业865家
时下,湘乡经开区,埃普特公司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人员正在开展一项核心技术攻关。
埃普特公司专注心血管、外周血管、神经血管的介入植入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在保持核心技术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拓展“外周、神经、电生理、心衰和非血管”等五大方向。
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埃普特公司掌握更多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副其实。
一家企业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也离不开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培育。
湘潭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梯度培育库,实施“三改一扩”“千百扶培”行动,企业服务专员“听企声、解企忧、纾企困”,形成“培育—服务—引领”的创新生态闭环。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湘潭抓住长株潭人才一体化发展机遇,纵深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打出引育用留“组合拳”,吸引大批青年人才在这里激扬青春、成就梦想。
2024年,该市各类高校毕业生来潭留潭回潭就业创业1.67万人,毕业生留潭就业率20.35%,实现毕业生留潭就业率5年连续增长。
创新在潭高校“吃好两碗饭”投入和服务机制,实施“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校企人才共引共享模式,促进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培育各类高技能人才。
湖南酷牛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其BGA封装技术实现进口替代;恒欣实业公司牵手相关院校研制的高速大牵引力防爆锂电池永磁变频一体机单轨吊,挺进欧洲市场……
数据显示,湘潭目前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6家、高新技术企业865家,研发投入强度达3.46%。
加速转化创新成果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达381亿元,近3年增速翻倍
10月17日,湖南省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湘潭揭牌成立,将依托湖南裕能、湘潭电化科技及吉利远程等企业科研资源,聚合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优势,构建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机制,打造中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培育壮大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
在科技领域,从0到1,代表研发突破;从1到N,意味着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关键是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
作为我省第二大科教中心,湘潭聚焦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打出系列“组合拳”,助其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近日,在湖南启标新能源公司,中南大学郭学益教授团队成果经“先用后付”免费授权,在这里开展小规模生产。这是湘潭首个科技成果“先用后付”落地案例。
“先用后付”,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许可给科技型企业使用,许可双方明确约定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许可费,支付时间应至少在许可合同生效一年(含),或被许可方基于此科技成果形成产品,或提供服务形成市场化收入之后。
湘潭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省率先实施的这项改革,既可降低企业获取科技成果的门槛和试错成本,也进一步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资源。
创新远不止于此。去年,湘潭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在全省地方立法中率先就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创新性、突破性制度设计,针对成果转化难点、堵点作出补充细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在“源头活水”滋养下,湘潭正向着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加速迈进。2024年,该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达381亿元,近3年实现增速翻倍。在2024年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前十强中,在潭高校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上榜。
加速构建创新生态
——为89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1.66亿元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首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认定名单,湘潭微创手术器械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名列其中,跻身“国家队”。
创新生态的沃土,离不开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托湘潭市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湘潭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一站式服务,实现全链条服务覆盖,无缺陷率、一次性授权率等专利预审质量指标中部领先,让企业创新成果能够更快、更稳地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以往申请专利需要一两年时间,现在大幅缩短。”湖南半陀医疗公司负责人说,公司由湘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预审的“一种线束接头以及内窥镜”等3种发明专利,25个工作日即获得授权。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金融服务“双轮驱动”,湘潭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兴”的关键路径,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紧密耦合、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湘潭华进重装公司研发的1500吨/18.3米钢管全长扩径机组,是我国首台能为18.3米直缝埋弧焊管进行全长扩径的制造设备。然而,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急需采购一批原材料,但因资金问题卡住了。”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知识价值信用贷送来“及时雨”,不到10天信用贷款到账。
科技型企业,尤其是轻资产的中小企业,常因缺乏传统抵押物而面临“融资难”。湘潭设立全省首个首贷续贷中心、知识产权金融超市,实现续贷中心合作银行全覆盖,将企业“知产”变为“资产”,打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累计为89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1.66亿元。
每个创新主体都是破浪前行的“弄潮儿”,每名创新人才都是照亮未来的“启明星”,湘潭正以创新姿态奋勇前行,书写新时代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