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果为尺,方得民心

团结报2025/10/30 09:17:36 分享到

随便提,认真“改”。 杨岳 绘

阙志明 杨岳

近日,深圳小哥因拍摄视频反映市政缺陷,意外收获“件件有落实、次次秒整改”的回应,甚至一度怀疑政府“专人盯号”。这则视频走红的背后,藏着公众对民生问题被重视、被解决的深切期待。深圳市政府没有“特殊关照”,而是靠一套高效的民生问题处理系统,将百姓在各平台的诉求快速核实、落地整改——这样以结果说话的行动力,不仅值得点赞,更值得各地学习。

对普通市民而言,民生问题从不是“鸡毛蒜皮”,而是关乎日常出行、生活便利的“心头事”。就像深圳小哥提到的场景:天桥坡道窄得推不了婴儿车、路边树木影响通行、路面井盖破损有安全隐患,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却实实在在困扰着市民每天的生活。

百姓主动反馈问题,本质上是对城市治理的信任。他们不需要“问题已收到”的敷衍回复,也不需要“正在研究”的漫长等待,而是像深圳这样“马上核实、立即整改”的结果。当反映的坡道问题几天内变宽、破损的井盖迅速更换,百姓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是被尊重、被在乎的获得感——这正是民生工作的核心价值。

深圳的做法,打破了“百姓提问题=给政府找麻烦”的旧思维,转而将百姓诉求当成“优化城市治理的契机”。这套逻辑的核心,体现在三个层面:不把“提意见”当负担,而是视其为发现治理漏洞的“眼睛”,毕竟百姓的日常体验,远比纸面调研更贴近真实需求;不将“民生心愿”当口号,而是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不把“百姓表扬”当终点,而是作为持续改进的方向,用一次次“整改结果”巩固信任,形成“百姓愿提、政府敢改、环境变好”的良性循环。

深圳小哥的视频走红,本质上是“理想民生治理”与“现实诉求困境”的反差效应。公众点赞深圳,不是因为它解决了多么宏大的难题,而是它把“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办出了效率、办出了温度。各地学习深圳,不能只学“表面流程”,更要学其“结果导向”的核心: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而是建立一套“百姓提、系统转、部门改、结果回”的闭环机制,让每一个民生诉求都能落到实处。

民生工作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深圳用“秒改”的结果证明:只要真把百姓的小事当大事,真把“解决问题”当目标,就能赢得民心,提升城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