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润苗乡——湘西州着力构建青少年普法新格局

团结报2025/10/29 09:48:38 分享到

田丽 向柯帆

近年来,湘西州立足“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基础、社会协同”的联动机制,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沉浸体验”、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养成”,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青少年普法新格局。

构建协同体系 凝聚育人合力

湘西州坚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全力构建“四维联动”教育体系。州委依法治州办、州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州司法局统筹协调,教育、公安、法院、检察院、团委、妇联等部门协同发力,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推动实现法治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全州8县市全覆盖,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如花垣县出台《青少年法治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将普法成效纳入县域综合治理考核体系,47位县级领导“一对一”结对包保47所中小学校,推动普法责任层层落实、见行见效。

建强普法阵地 打造沉浸课堂

五年来,湘西州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乡镇、村(社区)延伸,基本实现“县有基地、校有场馆、村有园地”。目前,全州已建成县级以上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14个,累计接待学生参观学习超5万人次,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从“纸上”走向“身边”的重要阵地。

各县市积极探索“法治+科技+文化+非遗”融合路径,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实效。其中,保靖县在县社区矫正中心打造集VR、AR高科技视听于一体的法治实践基地,设立诉讼服务体验区、模拟法庭体验区等功能区域;花垣县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生动还原“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典型场景;古丈县将法治教育融入体育特色学校,实现法治教育与特色育人同频共振;吉首市依托市民族中学、市四中,建立青少年禁毒法治教育基地,集中开展模拟法庭、案例剖析、图片展览等实践活动,已成为学生学法、知法、用法的重要平台。

创新普法形式 提升教育实效

为增强法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我州持续优化传统课堂德法教育课程及校园法治讲座,结合“模拟法庭”“校外法治实践”、主题开放日等活动,推动普法形式从“讲授式”向“体验式”转变,让青少年在参与、实践和体验过程中了解法律、体验法治,以此达到教育目的。

各县市以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赋能普法,法律知识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保靖县“法护春苗”专项普法活动,通过“普法小摊”“法治盲盒”等形式,构建“场景化+趣味化”普法体系,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法律知识,百余场普法活动惠及学生10余万人次;龙山县华塘芙蓉学校联合县检察院改编真实案例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度体验司法程序;花垣县人民法院第五审判庭定期向学生开放,累计举办模拟法庭活动超200场。龙山县将法治内容融入土家族“三棒鼓”传唱,编写新鼓词传播法治精神;保靖、古丈等地探索“非遗+法治”模式,创作法治鼓词、法治苗画等,其中古丈《鼓舞四方法治同行》点击量超百万,保靖“法治+非遗”主题视频点击量突破千万……

强化社会协同 织密保护网络

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是哪一个部门“独角戏”,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支持的系统工程。为此,湘西州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推动法治教育从校园延伸至社区、家庭。

保靖县建成家长学校210余处,将青少年法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课程,开展“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深入宣传贯彻相关法律法规,让法治观念在家庭中生根发芽。花垣县搭建“家校法治教育共同体”,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普及法治知识;吉首市通过“法治吉首”微信公众号发布“青春,与法同行”“六一儿童节,我想说……”等普法短视频,推动家校共育、线上线下联动;全州首个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中心落地泸溪县,中心集询问调查、心理疏导、亲职教育、情绪宣泄等功能于一体,建成以来完成8起涉未成年人案件取证工作,为5名受侵害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实现了“办案与保护同步、取证与修复并重”。

五年来,全州青少年法治教育覆盖面、参与度、影响力显著提升,全州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100%,累计开展“送法进校园”“开学第一课”“利剑护蕾”等专题活动超4200场,覆盖师生超80万人次。涌现出谭永华、杨敏、向韬、向征等一批先进个人;打造出龙山县“校·院·家·社”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吉首市“3521工作法”等特色普法模式;由湘西州办理的“江某某正当防卫案”入选最高法首次发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未来,湘西州将持续深化法治副校长机制,推动法治教育基地提质升级,探索“法治+文旅”研学线路,编撰民族特色法治读本,推动法治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为法治湘西、平安湘西建设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