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 滕文欣
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期引发社会热议。《条例》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严控“三公”经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却有人担忧此举会削弱消费活力、影响经济增长。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更关乎国家兴衰。从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改革开放后“精打细算过日子”,再到新时代“过紧日子”要求,勤俭节约始终是党政机关的政治底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对党政机关而言,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治理智慧。
认为党政机关压缩开支会拖累经济的观点存在偏差。节俭不等于不消费,关键在优化支出结构。《条例》整治的是豪华办公楼建设、超标准接待、文山会海等铺张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是“四风”表现,还浪费财政资金、损害政府公信力。党政机关节约的是不必要行政开支,而非必要公共投入:减少超标准接待,正常公务仍能带动消费;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不变;精简会议,数字化办公还能提效降本。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核心矛盾不是“该不该节约”,而是“如何科学节约”。消费疲软根源在于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社保不足、市场信心弱。《条例》要求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最终是为让老百姓过“好日子”,需精准施策,杜绝机械执行。
厉行节约不是政府“不花钱”,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若将节约的财政资金投向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可增强民众消费能力,让公共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既避免浪费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反之,若基层“一刀切”紧缩,会削弱政府服务能力、影响履职,适得其反。
今年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修订后的《条例》将优良作风转化为可操作、可监督、可考核的举措,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各级党政机关需深入领会《条例》要求,避免解读偏差、误导舆论,唯有精准落实勤俭节约、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