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谷香里慢下来

团结报2025/09/15 14:01:22 分享到

石健

编者按

每年秋分,便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值此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我们以纸为媒,呈现湘西大地的秋收一隅,试图用稻穗低垂的弧度诠释谦卑与丰盈,用文字图片唤醒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

当乡村振兴战略与二十四节气智慧相遇,便共同构建了新时代的丰收叙事——它不仅是五谷满仓的物质馈赠,更是土地伦理的精神传承。愿读者从农人粗糙的掌纹里,读懂"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的深意;在打谷机的节奏中,听见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的铿锵之音;在谷粒对晒场的亲吻中,领悟“丰收”的要义不过是土地对奋斗者和守信者的永恒应答。

谨以这些带着稻芒与泥土的文字,致敬所有心怀星光的中国农人和躬耕大地的建设者:你们用汗水书写的丰收史诗,永远是这个时代最美丽的风景、最动人的篇章。

白露前夕,沙科村的秋收悄然启幕。

每年此时,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便以千亩稻浪为舞台,上演湘西最本真的丰收叙事,举行感恩土地赐予的隆重仪式。

在209国道与吉茶高速的经纬之间,在湘西边城机场的银翼之下,沙科村民仍固执地守护着古老的农耕时序。当第一缕晨曦穿透文笔峰的薄雾,荷担的身影便与沉甸甸的稻穗共同构成大地最虔诚的朝圣。

收割后的稻茬倒映在秋田水中,像是秋天在土地上未写完的信。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打谷声惊起田埂上的露珠,晒谷场铺开流金的诗行,连高架桥上呼啸而过的车流,都成了这幕田园叙事的现代注脚。

晨光中的契约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沙科的每一天都伴着稻田的呼吸。

稻穗低垂,仿若聆听与谦卑的姿态。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当城市还在钢筋混凝土的迷宫中沉睡时,沙科村民出工的笑语便划破了熹微的晨光。他们弯腰成稻穗的弧度,以镰刀割向稻穗,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乎一边致敬大地,一边与土地进行最私密的对话。

女人们累了,会直起腰背看看东升的太阳,再用沾满稻芒的手抹去额头的汗珠。她们知道,这几分地的稻子若不趁露水未干时割下,午后的风就会带走几粒饱满的谷子。她们用心掐算时辰,想起家中孩子嗷嗷待哺,加快了收割的速度。

土地迎来了科技,丰盈也变得从容。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田华 摄

当柴油动力替代了人力脚踩,打谷机脱粒变得高效。稻田里的男人们除了割稻,还忙着将谷粒装袋,然后再扛着麻袋上田坎,装入箩筐,挑担归家,摊谷晒谷。扁担在肩头吱呀作响,应和着女人们的催促——越是负重,脚步越要轻快,方不黏滞拖沓;轻快而有节奏的脚步,牵扯着脊梁在晨光里起伏。

在等待的间隙,女人们双手托起沉甸甸的稻穗,深情地端详着用一春一夏的光阴浇灌呵护的谷粒……稻谷就是农人的孩子,稻穗饱满,收成丰硕,生活就有底气、有盼头。

一辆推车,满载秋实,在蜿蜒的村道写下丰收的序曲。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田华 摄

在沙科金色稻田边停住匆忙的脚步,看看丰收的景象,我再次确信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而活着是一件特别带劲的事儿。

季节的启示录

季节是有生命的。春天,万物欣荣,就像少年;夏天,热力十足,如同青年;秋天,沉静通透,好似中年;而冬天,枯败凋敝,便如老年了。

丰收的喜悦来自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坚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虽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但鉴于少年无知懵懂、青年冲动莽撞、老年体弱多病,人生最好的时节非秋季莫属。

当人生来到中年,沙科的秋季成为我眼中的至美之景。

就在城市人以小视频的分秒切割生命时,沙科的农人与稻田依然遵循着日月更替、四季轮转的节奏。毕竟,在这里,秋收不只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季节、大地与人类签订的永恒契约。

沙科的秋季从不催促沉默的土地,却总在时机到来时交出它俩共同的馈赠。季节与大地在这里,是同具契约精神的伙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己。

丰收的大地,流金的诗行。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只有在秋季,稻穗才呈现低垂的弧度,季节教会我们谦卑——真正的成熟并非与时间赛跑,而是懂得像稻穗那样,在恰当的时节交出金黄的自己。

季节总是允许稻穗慢慢低头,总是定期为孤独的人类呈现最美好的风景。季节从不抛弃人类——季节还教会我们宽容,与各美其美。这一程,你哪怕注定寂寞,但一定要活出孤独的丰盈。

我们经由大自然亲近季节,重新学习已被遗忘的真理——像土地那样宽容,像季节那样耐心,在快与慢之间找到生命的黄金分割点。

生命的圆舞曲

九点过了,太阳有些烈。稻田里的男人放下镰刀,抹一把汗,朝女人嚷着“六点就出工了,肚子饿了,我要回家吃饭”。

女人的声音越过打谷机的噪音,斩钉截铁而来:“不准回去!把这几分田的谷子收完了,才有饭吃!”于是,男人把刚踏上田坎的腿,悄悄收了回来,挥舞镰刀又闷声干起来……

男人是天,女人如地。土地丰饶,供养万物,终究多了底气与庄严。

沙科秋收的布景是葱郁的文笔峰与忙碌的吉茶高速公路大桥。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当最后一垄稻穗被镰刀吻过,女人们直起酸痛的腰,发现阳光已把稻茬染成金色。她们坐在田埂上,看着男人们挑着箩筐从村庄的炊烟中走来。村道两旁、村庄院坝,谷粒铺成金色的方形绒毯,亦如秋天为辛劳的人们备好的丰盛筵席。

有的黄了,有的还青着——稻谷不急不躁,一切遵循自然的安排。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你专门来沙科看打谷子?”推独轮车去晒谷子的老人问我。“嗯,可惜有点来迟了。”答话时,我发现这是一位独眼老人,左眼失去眼球,眼窝深陷,但右眼格外明亮,满脸笑意地对我说:“不迟,不迟,每天还好多人来拍照,热闹得很。”

当城市人都在焦虑地计算付出与得到的产出比时,沙科的农人觉得一切刚刚好。这里的每一粒稻谷都记录着生命的另一种形态——不是钟表机械的精准切割,而是生命与大地同频共振的圆舞曲。

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时刻:被金色的如绒毯般的稻田包裹,让打谷机的轰鸣替代社交软件的提示音,让沾着稻芒与泥土的谷子沾上衣襟……在弯腰拾穗的瞬间学会用心感知季节的温度。那些被现代生活遗忘的生命智慧,就藏在稻茬金黄的倒影里,藏在沙科人粗糙的掌纹间,藏在独眼老人被苦难深刻的皱纹里……一切,正等待我们俯身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