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渊丨黄土深情——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团结报2025/09/09 10:40:27 分享到

作者:路遥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6年12月首版

黄文渊

读完《平凡的世界》那天,我特意给乡下的外公打了通电话,他说今年玉米收成不错,就是秋收时连着下了几天雨,干辣椒也晒了很多,一家人吃到明年没问题。电话那头外公的声音带着骄傲,藏着满足,像极了书里孙少安、孙玉厚们的模样。

合上书页,黄土高原的风似乎还在耳边呼啸。孙少安的眼泪、田晓霞的离去、双水村的炊烟,这些画面在脑海里久久不散。

书中的世界离我很远,那里有干涸的土地,有漫天的风沙,还有贫瘠的山梁;书中的情感离我很近,那些挣扎与希望,那些苦难与温暖,都是相通的。

路遥笔下的农民,和我记忆中的乡亲,渐渐重叠在一起。

我想起幼时在乡下度过的童年时光,外婆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喂鸡和猪、剁猪草、打扫庭院、下地干活,她的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手心却总是温暖的。她常说:“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那时我不懂,现在读了这本书,忽然明白了:土地从不欺骗人,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你多少。

土地是农民的命,农民是土地的魂。书中每个人物都与土地紧密相连。孙少安不愿离开土地,不是因为别无选择,而是因为他懂得,人不能离开土地就像树不能离开根,土地教会他们忍耐,教会他们等待,教会他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孙少平啃着黑馍,却捧着书本。那双挖煤的手,依然想要触摸星空。他的苦难,他的挣扎,他的不屈服,让我看见了中国农民最真实的模样。他们或许贫穷,但不卑贱,他们或许无知,但不无知地活着,每一个生命,都在用力地发光。

书中的双水村,有争吵、有算计,但更多的是温情。一家有难,百家帮忙。这种淳朴的情谊,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已经越来越稀少了。农村保留了中国最传统的美德:朴实、厚道、知恩图报。

作者路遥写的是上个世纪的农村,现在的农村变了:土路变成水泥路,砖房变成小楼;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但土地还在,农民的本色还在。每次回乡,看到那些留守的老人在田里劳作,我就想起书中的孙玉厚老人,他们是一样的,对土地有着刻骨和深沉的爱。

《平凡的世界》最打动我的,是它的真实。作者不美化苦难,不回避矛盾,他只是平静地讲述。就像土地本身,沉默地承载一切。书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田晓霞为救人而死,孙少安为田地庄稼牺牲爱情,郝红梅在苦难中保持尊严……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做着平凡的事情,却闪烁着不平凡的人性光辉。

我想起书中一个细节:孙少平在煤矿受伤后,仍然回到井下,不是因为别无选择,而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劳动的价值,生存的价值,这种对劳动的尊重,对生活的认真,是农村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一堂课。

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不能忘记农村,忘记那些养育我们的土地,那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魂。

读完全书,我更加理解了我的父辈。他们从农村来,身上带着土地的气息,他们节俭、勤劳、坚韧,这些品质,都来自土地的滋养。

将书本重新归置到书架,我仿佛又一次听到信天游在耳边回荡,看见黄土高坡上的人们在劳作,他们弯腰的身影,与天地融为一体,那么渺小,又那么伟大。

土地永远在那里,等着我们回去。

大地深处,永远保有着最温暖的温度,那是生命的温度,也是希望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