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刚
1
61篇“吴刚观潮”,是我在《团结报·文旅周刊》留下的一道思考轨迹。他人或见行业潮起潮落,我却独凝神于浪花之下——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实践在临界点碰撞融合,最终“涌现”(指微观个体通过互动达到临界点时,系统产生无法从局部预测的全新宏观现象)出全新质变的刹那。这才是真正的“涌”,不仅是表象的波动,更是结构生变的哲学时刻。
初观潮时,我记录现象:后疫情时代旅游复苏的数据令人振奋,我却写下“既兴奋又担忧”;湘西游客增长超全国均值时,我追问这是“腾飞元年”还是“虚假繁荣”。在热闹的文旅叙事里,我执意要做那个提醒“皇帝新衣”的孩子。
2
深入观察中,我看见了人。民宿成败,不系于投资多寡,而在于是否有“老板娘”赋予其灵魂的温度;龙舟赛的出圈密码,不在竞技本身,而在于能否同时满足“参赛快感”与“看赛快感”。我将目光投向游客的情绪价值、玩法创新、孤本的竞争力、产品的世俗化转向、营销的前置逻辑。文旅说到底是关乎人的事业,不洞察人性最底层的渴望,一切规划终是空中楼阁。
进而洞察,得见文化的根脉。我为《二十四时舞》连续撰文7篇,不仅是评一部剧,更是将其视为湘西文旅发展的隐喻,并暗示湘西禀赋中可资挖掘现代性和市场性的价值点极多。当湘西的牛角号吹响,当八人秋千在山海间旋转,我看到的不仅是舞台上的精彩,更是一个民族如何将古老智慧转化为现代表达的创造性突破。
3
我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边城》读书晚会点赞,只因晚会实现了湘西叙事的维度破局,让文明的原浆得以自然流露——当树杈上的观看者在细雨中悄然挪位而不发声响,当台下观众轻声跟随诵读“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文化传播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
从观到见,是一场孤独的修行。在符号化叙事大行其道时,我选择追寻文化的本质表达;在技术炫技成为风潮时,我坚信“科技隐笔”的克制是更高级的技术;在宏大叙事成为惯例时,我转向日常细节中打捞文明的珍珠。这种“减熵叙事”,是对文明基点和人性原乡的回归,更是湘西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4
我的使命,是以笔为篙,在信息的洪流中为读者探明暗礁、标注水道;我的价值观,是坚信真正的繁荣必生于扎实的洞察与勇敢的创造。
潮水永不歇,我亦观不止。我所做的,没有所谓“观察者”那种高高在上的超脱,只是卑微地希望,从中观的浪潮中,去发现去看见,蚁动的微观,在如何酝酿宏观的遽演。
以及我的湘西,有没有可能,站上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