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有暖 城市有光

团结报2025/07/25 10:40:23 分享到

符晓鸣

近期,两条新闻引发网络热议,一条是山西环卫工人4小时翻遍8吨垃圾寻找一块儿童手表,另一条是高温天气下多地地铁站成为农民工避暑之地。看似毫无关联的两条新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城市文明建设的价值判断,折射出人文关怀的温度与高度。

环卫工人在垃圾中翻找儿童手表的事件,被当地媒体宣传为“呼应游客需求”的正面典型。然而,这种做法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质疑。从公共服务成本的角度看,此次寻找手表的成本实际上完全转嫁给了环卫工人,为了保住工作,这些基层劳动者不得不承担这份额外的辛劳。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在垃圾堆翻找,既缺乏对劳动者基本的人文关怀,更存在明显的职业歧视嫌疑。同时,当地宣传导向值得商榷。那些热衷于宣扬这种“服务”精神的媒体和官员,如果真的认同这种价值观,为何不亲自参与翻找工作?事件背后映射的是一种官本位思想,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却忽视了底层劳动者的权益和感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汉、深圳等多地全线开放地铁车站,增设“纳凉区”并提供免费饮用水和防暑药品,让务工者乘凉休息。炎炎夏日,地铁站成为农民工等低收入人群的避暑港湾,让他们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情。地铁站在特殊情况下,打破常规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便利,这不仅是提供了一个乘凉的地方,更传递了一种平等、包容的城市精神,体现了城市对每一个居民的尊重和关爱。

真正的城市精神,不是政绩墙上的数字,而是市民心中的温度。一座有爱的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平衡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成本。比如针对“驴友”违规探险被困,一些地方出台有偿救援规定,这是在保障公共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也让救援行为更加可持续。同样,在寻找儿童手表这件事上,完全可以让游客自行寻找或支付费用请人寻找,而不是让环卫工人承担全部成本。

城市的灯火,不该只照亮高楼大厦,也应温暖每一个角落。这是所有人共同生活的家园,无论是高端精英还是底层劳动者,都应该在城市中感受到公平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