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思
当前深入开展“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是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推手,引导大家不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吃瓜群众”,要做担当作为的实干家。
活动中,涌现出不少“新招”:有人化身“办事群众”“经办人员”“陪同人员”,沉浸式体验行政审批流程;有人换上工装,变身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在奔波中感受各行业的酸甜苦辣……凭借上述方式,一些流程梗阻、制度短板、作风顽疾的问题被揪出,并得以跟进整改。
不过笔者认为,党员干部本就有“双重身份”,既是社会的服务者,也是社会的参与者;既是监督者,也是消费者。在角色体验的同时,也可归还自我,以身入“局”,从见微知著中研判举措,襄助破除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
最常见的“局”当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这个“局”中,便藏着不少老百姓的“痛”和“堵”。如消费使用优惠券时,需加收手续费;原本不动产登记证只需工本费,却被开发商利用信息差转嫁绘图成本,凭空涨了价;还有搭乘出租车遭遇司机随意拼客、拒载;小区公共绿化带被个别业主乱占乱建……上述现象,不是身边的新鲜事。然而有的党员干部没有说“不”,或是因为“不当出头鸟”的观念,或者抱着“我不管总会有人管”的心理,默许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也有不少党员干部站出来,指责当中的不公正对待,却被“幸福者退让原则”“别人都认可,你就别搞特殊了”等言语劝退,禁不住折腾随了大流。即便一些“硬柿子”较了真,可独木难成林,最后也只能做到“自己不吃亏”“个别现象靶向打击”,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整体向好转变。
如果身边的小事不想管、没人管,“硬柿子”不多一些、硬举措不坚决一些,就容易让小乱象“病变”“扩散”,污了社会的风气。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的挤出效应,将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秩序。
越在细微处,越要彰显为民服务的温度。不管身处哪个行业、担任何种角色,党员干部都得撕掉“局外人”的标签。既要“以身入局”,在一桩桩小事上和歪风邪气“死磕”;又要“跳出局外”,用制度和法规的监管回应群众关切;更要拿出“滴水穿石”的韧劲,以较真碰硬的斗争勇气,直面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担其责、成其事,以“日拱一卒”之力促“玉汝于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