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武长丨回家的路

2025/04/25 09:25:55 分享到

彭武长

去年十月二十六日,我应家乡县政府和省纪委监委驻老家三角岩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邀请,参加以“天下猛洞河云上三角岩”为主题的村跑大赛启动仪式。近千名选手从高坪乡西米村出发沿着新修的最美公路跑向老家三角岩村村部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作为生长于斯也曾服务于斯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这条刻骨铭心的回家路……

回家的路特指从西米村到一个名叫卯丛枯的土家山寨的路。西米原是人民公社所在地,后来人民公社改成了乡政府,前些年乡政府又撒并到高坪乡了。我第一次从卯丛枯到西米,是读小学五年级时代表大队片小参加全公社小学生运动会。吃过早饭,是老师也是我的亲哥哥带我们几个学生从山寨东侧出发,先走一段稍平的路,再爬过名叫老怕楚枯的小山坡到泽丘生产队那考小山寨,接着便是翻越名叫藤子枯的高山。藤子枯上山的路很陡,坡度有六七十度,山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路面狭窄,路边的小灌木和疯长的杂草时常刮擦到我们的裤腿和臂膀。爬上坡顶,有几个小山丘,长着一些油茶树和零星的枞树,山丘之间有几块包谷地,地边上茅草丛生。山顶为界,山那边就是西米大队属地了。然后开始下山,路比上山时更陡,由于是盐沙地,也更滑。我们小心翼翼地下到坡脚,再爬一段小山坡,过几丘田坎,穿过一条溪沟,上石堤至王村的省级公路,沿公路走二百米公社就到了。那时我们几个同学都还小,从来未走过这么远的路,上下过这么陡的坡,走走歇歇,差不多用了近三个小时。我哥告诉我们,这次走的路约有十五六里,是我们江西寨片几个生产队到公社最便捷的一条道。原本没有路,是四百多年前祖先从老司城分家迁来立寨后走出的一条路。我哥还说:“你们若嫌路难走,就要展劲读书,走出大山开辟好出路。”哥哥的话,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一九七二年春,我离开了村寨去公社中学读初中,每周星期天去上学,星期六中午放学回家。一九七四年秋,我上高中,路更远了,每两周回家一次。这条山路也就成了我名副其实的求学之路。

走这条山路上学是十分辛苦的。星期天,吃过早饭邀上几个小伙伴,十分不情愿地去学校,不是自己厌学,而是怕走这条山路。特别是上下坡时,每次抬脚都要看好下一步落脚点,生怕扭了脚腕。晴天还好,要是遇上下雨天,土路泥泞不堪,有的路段被踩成泥浆,难以下脚。那时囿于经济条件制约,家里买不起雨鞋,我和同学们基本上是穿着草鞋上学,到校后换穿布鞋。在雨天,草鞋虽然防滑,但一步一个脚窝儿,往前走一步,向后退半步,不好迈步,那种滋味没法用语言形容。特别是刚上初中时,年纪和个子都小,空着手走这样的山路都很难,何况要背上一周必备的大米和二瓶酸菜,确实是对意志力的考验。记得有一次上学是雨天,走在半路上,在泥泞中草鞋耳子断了,我一狠心索性把草鞋甩了,光着赤脚行走。当快走到学校时,猛然间感觉脚板钻心的痛,一看是扎了一根牛王刺,血流不止,把脚下的泥水都染成了淡红色。想起上学的这些事,家乡的山路给我留下了苦涩的记忆,也让我感受到了求学的不易。

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恰是秋季,生产队要把公余粮背运到公社粮站,把预购猪交送到公社水产站,再从供销社购买化肥等生产资料背回山寨。我参加过几次这类劳动,十分考验人的体力、脚力、耐力。那年十月家里交预购猪的情景,我依然历历在目。预购猪每年人多的一家交一头,人少的两家交一头,毛重要超过一百三十一斤,由生产队安排包括户主在内强壮劳动力四人,将其抬送到公社水产站。我家先把肥猪五花大绑地捆到木质担架上,二人上肩,遇路陡坎高,另二人帮助扶杠。开始上路,猪极不配合,挣扎乱弹,大喊大叫,左倾右斜,十分磨肩。抬上陡坡,重力后坠,后面那人十分吃力。遇下陡坡,重力前倾,前面那人又十分吃力,若脚打滑,极易人仰猪翻。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交完预购猪,顾不上歇息,就赶到供销社购买化肥。化肥分五十斤一包和一百斤一包,力大的背一百五十斤,我只能背一包一百斤的。起初的那几里路,背的还算轻松,后来爬坡了,感觉背的越来越重,脚步的幅度越来越小,额头上滚下的汗水直往眼睛里钻,像行走在缺氧的高原上一样喘着粗气,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尤其快到歇气点的那几步,完全就是一种挣扎。最后快到家时,几乎一步一个趔趄。卸下化肥,我感觉腿更酸了,脚更痛了,全身无力。

一九七七年初,公社规划在三角岩修一座小型水电站。为了运输修建材料和设备,决定修建从西米到三角岩的便道。大队知道此信息后,便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经大队干部和党员决定,由我担任拖拉机手。我拜师学了一个多月驾驶技术,拿到了驾驶证。因大队无公路可回,便借宿公社跑运输为大队创收。当时是大集体,受益的三个大队(现已合并为一个村)在秋收后组织劳力修公路。那时没有挖掘机,连炸药都很短缺,更多的是用铁镐、挖锄、撮箕、铲子、炮杆等简易工具人工修建,不讲路面平直,依地势山形而修,怎么省力怎么修,修出的道路,七弯八拐,有的路段几乎直上直下。

便道修通后,我开着拖拉机回到大队,乡亲们高兴极了,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运输终于可以用车了。但这只是条简易公路,只能跑拖拉机,汽车开不进。用拖拉机运货也要选天气,晴天勉强可以,遇上雨季很难通行。特别是上坡,拖拉机难以爬上去,轮子总是打滑,于是就需要人推才能把车开上坡。有一次我给生产队拖化肥回寨,突然下起了大雨,拖拉机行驶到一处土基路段时,轮胎陷进泥坑中,怎么加大油门都因轮胎打滑爬不出坑,最后是大队派来了七八个男子汉将货卸下,把拖拉机从泥泞中硬抬了出来,然后我驾车,大家在后面推车,才把拖拉机开回了山寨。当时老百姓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肩挑背驮的困境,只是步行的路面宽了些,平了些,坡度也没有从前那么陡了。但毕竟是泥巴路,遇上雨雪天气,路还是很难行走。有一年我和爱人回家陪父母过年,那天正下着毛毛细雨,路面湿滑,寒风刺骨,爱人用背笼背着一岁多的大女儿,我背着行李和过年的物资,走得十分艰难,十多里的路走了近三个小时。从小在街上长大的爱人肩磨破了皮,脚磨起了泡,感慨地说:“回家的路也太难走了!”

一九八九年,县里为了开发猛洞河漂流旅游项目,决定修建西米至哈尼宫公路,即将原西米至三角岩便道拓宽提质延伸。一年多时间,一条砂石路面的等外级公路修通了,从此父老乡亲彻底改变了肩挑背驮的历史,县里开通了到猛洞河漂流的旅游车,我回家也不用再以脚量路了。由于公路等级低,弯急坡陡,安全隐患多,过了几年县里重新从猛洞河西岸的抚志修建了一条到哈尼宫的旅游公路,老家的公路不再跑旅游车了。

新世纪二十年代初,国家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家乡迎来了省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他们以改善基础设施为抓手,将公路顺山就势,降坡拓宽,砌沟排洪,沥青铺面,完成了西米连接猛洞河漂流起点哈尼宫全长十四公里双车道的公路提质改造,道路中间划上了红黄蓝三色线,两边划上了白色边线,好似一条彩虹飘在绿色的山间。村民们为该路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西哈彩虹路”,去年这条公路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美农村路”之一。随着道路的改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全面升级,一些年轻人回村创业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物流新业态蓬勃兴起,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我回家的路也就成了乡亲们的舒心路、平安路、致富路、幸福路。

前不久,我特意叫爱人驾车回了趟老家。小汽车跑在宽阔平整的彩虹公路上,打开车窗看着沿途郁郁葱葱的森林,绿油油的田野,炊烟袅袅的山寨和一辆辆承载山货游客的汽车,心情格外舒畅。过去回家要步行近三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开车只要十来分钟,难怪爱人感叹道:“家乡的变化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