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的对话——《二十四时舞》首轮巡演评记

团结报2025/04/21 10:29:06 分享到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刚

当舞台的灯光渐次亮起,如晨曦穿透薄雾,隆隆的鼓点裹挟着山风,瞬间将观众带入湘西的云雾深处。3月29日,以苗族文化为魂、二十四节气为骨的舞剧《二十四时舞》,在厦门闽南大戏院拉开全国巡演序幕。随后,该剧转战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用一场跨越山海的艺术对话,为都市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苗山秘境的时光之门。

1

《二十四时舞》的叙事框架犹如一卷徐徐展开的节气长卷。从“冬至·藏”的银装素裹到“立春·启”的破冰萌芽,从“惊蛰·动”的雷鸣万物到“夏至·长”的蝉鸣稻浪,创作者以节气为刻度,将苗族农耕文明中的春种秋收、祭祀婚嫁等生命仪式,凝练成六个篇章的舞蹈史诗。当舞台背景切换至“大暑·褪”的晒谷场,演员们赤足踩着滚烫的“稻粒”,用身体语言诠释着烈日下的劳作与坚韧;而“赶秋·实”的篇章中,八人秋千凌空飞旋,苗家少女裙裾翻飞,将丰收的喜悦化作漫天星河。这种将自然时序与人文精神深度交融的叙事策略,让观众在光影流转间,触摸到苗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肌理。

为还原苗族文化的原真性,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将12位非遗传承人请进排练厅。在“惊蛰·动”的段落中,演员们手持的傩面面具,正是按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手雕刻的纹样复刻,其狰狞的兽面与慈悲的眉眼,暗合着苗族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愿。“八人秋”的旋转装置,更是参照湘西苗寨的实物尺寸1∶1还原,当演员们攀上秋千,裙摆扬起的瞬间,仿佛能听见苗岭山风掠过千年鼓楼的回响。

厦门首演谢幕时,现场观众全体起立,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没有停歇,那是对这场精彩演出最直接、最热烈的肯定。

2

有观众在社交媒体上感叹:音乐创作令人惊艳。作曲家将苗歌中的“羽调式”与电子音浪碰撞,当苗家阿妹用颤音唱出《哭嫁歌》的古老旋律时,舞台后方突然炸响的电子音效,竟让这曲千年悲歌焕发出赛博朋克般的现代性。这种“传统基因+未来编码”的创作理念,在“夏至·长”的篇章中达到巅峰——当苗族芦笙与合成器音墙交织共鸣,观众仿佛看见古老文明在数字洪流中破茧重生。

服装设计堪称一场行走的苗族美学展览。设计师从湘西博物馆的百年苗绣中提取48种图腾符号,将“鸦雀嘴”等神秘意象解构重组,绣制出繁复大气的盛装华服。当主演郝若琦在“大暑·褪”篇章中旋转起舞时,银饰碰撞的叮咚声与汗珠坠地的脆响,共同谱就一曲劳动的交响诗。而舞台布景更显巧思,设计师用3D投影技术将湘西晨雾“凝固”在纱幕之上,当灯光穿透雾霭,观众仿佛置身云海翻涌的苗山之巅。

深圳站的演出中,“赶秋·实”尤令观众震撼——当舞台地面突然翻转,露出埋藏其中的金色稻穗,演员们踩着“稻浪”奔向舞台前方,将手中的“新米”抛向观众席,在剧场上演一场全民参与的丰收庆典。有观众在社交媒体留言:“当米粒落在手心的刹那,我仿佛触摸到了土地的脉搏。”

3

厦门与深圳两地的观众反响,折射出这部舞剧跨越地域的感染力。在闽南大戏院,当“立春·启”篇章的苗鼓响起时,前排白发老者不禁随节奏轻点脚尖;而在滨海艺术中心,年轻观众则用手机闪光灯编织出星海,与舞台上的“稻穗”遥相呼应,深圳观众评价“格局宏大完整、舞美不拘一格、境界深远悠长”。

这种代际共鸣的背后,是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的成功探索——当苗族银饰与赛博光影碰撞,当古老歌谣与电子音效交融,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二十四时舞》引发的“文化寻根”热潮。演出结束后,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苗族文化科普帖”,观众自发分享着“傩戏面具的十二生肖密码”“苗绣中的传说”等冷知识。这种由艺术作品引发的文化自觉,恰如剧终时那束穿透云雾的追光,照亮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通途。

当巡演的列车驶向下一站,厦门与深圳的剧场里,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地胶、被掌声震落的纱幕、被泪水模糊的眼眶,都将成为这部舞剧最珍贵的注脚。《二十四时舞》用身体叙事解构了“文化隔阂”的伪命题,证明真正的艺术语言能够跨越山海、穿越时空。那些在舞台上旋转跳跃的身影,不仅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明对话的使者——他们用舞蹈告诉世界:当古老智慧与现代审美相遇,当山海之音在剧场共鸣,我们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坐标。

我们乐于看见,当巡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那些在剧场中激荡的文化涟漪,终将汇聚成推动中华文明进步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