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古城听水看夜

团结报2024/01/03 10:52:21 分享到

   古城飘起细雨,另有一番滋味。

   夜幕中的古城。

   夜间灯笼亮起,古城的街道便有了期待。

文/张波男    图/石流

1

旧时有“乾州”而无“吉首”。

乾州,因二水绕洲、三陆横陈、状如乾卦而得名。二水指万溶江、天星河,一江一河将这片土地分为三块。城外十里边墙,城内十里古街,城中十里河道。

时间流转,神秘湘西这部大剧在这里轮番上演。千年之后的乾州,城在、水在、夜色依旧在……

2

凤凰的兵,乾州的城。

乾州,以水为源,靠山而居,名列湘西四大古镇之首。

夏商时期就有土著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汉以后,因水利舟楫之便,成为湘西重要的商埠码头。唐宋元明清时期,乾州因“居楚西南,界连黔蜀”而成为军事重镇。

古城现以明清建筑为主,夹杂着民国遗风,更有淳朴厚重的湘西民俗风情。史料记载,“青石四角修方正,糯米石灰用秤称。码口搭接线缝好,千秋永固乾州城”。拱极门,古城的北城门,巍峨耸立,用青石、糯米、石灰砌筑而成,高22米、宽40.2米,气势恢宏。漫步古城,街头小巷、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层出不穷,穿过曲曲折折的古巷,还能窥见当时“三千烟户,八百兵房”的军政盛况。月城,是古城南大门,也被称为“三门开”。月城有三座城楼,开三座城门,中间一座主楼,两边各一耳楼,成“品”状布局,主楼与耳楼错落有致,精致精美,像忠实的卫士福泽一方百姓。

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势据泸溪上游,处永绥关隘,辰州为门户,镇筸为藩篱。从古至今,这座城池一直备受各个时期中央政权的关注,王权也用不同的方式延伸到这里,统御着湘西苗疆。

官占城,汉占坪,苗家撵在半天云。面对朝廷的兴兵镇压,苗民们不断反抗,但他们的力量实在太弱小了,幸亏有绵延起伏的大山给他们藏身之所,饱受苦楚辗转迁徙到湘西苗疆的苗民,就在群山峻岭之中艰苦而顽强地生活着。明正德八年(1513年)在乾州正式建立官制,设守备镇守,驻六千官兵、监控镇溪千户所及筸子坪司。明万历、天启年间修筑近四百里边墙。边墙也称南长城,又叫苗疆边墙,自南向北由一千三百多座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厢等组成。在上百个碉楼关卡里,常年驻守着五六千官兵。边墙把生苗与熟苗分开,以防止生苗造事;又以此为界,把苗汉分割开来,自此“苗不出境,汉不入峒”。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于此设立乾州厅,屯田养勇,以图苗疆安定。嘉庆二年(1797年)清廷拨银扩建乾州城防,建成后城郭扩大两倍有余,外围皆被水道环绕,城中有水,城在水中,城中有城。城壕外建营汛五处,碉卡九处,炮台三个,俨然一座坚不可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人称“苗疆巨镇”,被视为全楚西南屏障。

乾州,既是中央政权军事烽火传递的驿站,也是乾嘉苗民起义捍卫自由的见证。

清朝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司制度分崩瓦解,末代土司彭肇槐挥泪告别自己的独立王国,回到江西老家立户。同时,湘西苗王也放弃了首领的位置,清军开始派遣官员管理这里。清政府横征暴敛,湘、黔、川三省边区的苗族人民生灵涂炭、苦不堪言。这些苗民不甘心被压迫,于是在苗族领袖吴八月等人的带领下纷纷揭竿而起,发起了动摇清政府统治的乾嘉苗民起义。起义军一呼百应,人数迅速达到了十多万。起义军开始攻城略地,当时吴八月已是66岁高龄,他凝神聚力,挥动九十斤钢刀劈开乾州城城门,士气大振,顺利攻占乾州。领袖吴八月以乾州为依托,向周边用兵收复苗地。他领导有方,节节取胜,被推举为苗王,建立了“苗民军政府”。

乾州成为起义军大本营,就像一枚钢钉,扎进清王朝的紫禁城,痛不欲生;又如一束火把,照亮了受苦挣扎的苗民们的心。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乾嘉苗民起义最终失败了。苗王吴八月被清军关进木笼拉到苗寨里凌迟处死,行刑过程中苗王一直在怒骂刽子手和大清,看哭了无数苗疆儿女……

乾州的城墙里,依稀听得见声声呐喊,那里封存着苗疆的血性……

3

乾州,苗语为“听得见水的地方”。

历经乾嘉苗民起义,清王朝终有觉醒。海晏河清后,文明教化的思路在乾州发育成型。于是乎,乾州既是历代王朝兴兵镇压的前沿,也是申之以教、教化苗民的学堂。

乾州的文庙,就建在万溶江边,听得见水。

众所周知,文庙是我国历来祭孔、尊孔、办学的庙堂,至明清两代,文庙作为集祭孔与官学于一体的庙学建筑已成定制。乾州文庙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清代《乾州厅志》记载:“文庙在城东土垣内,大成殿五间,东西庵各三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三间,泮池一区,圆拱桥一道,尊经阁一所,名宦祠一间,乡贤祠一间。”文庙南临万溶江,北截古城墙,为左庙右学的经典布局。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环以青砖院墙,为湘西苗疆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清王朝在苗疆大办学堂、大兴儒学,“士变其习,民安其业,浸浸乎诗书之气渐胜,士风丕变。”于是,在万溶江滔滔江水声中,有了读书声、吟唱声、诵读声……

在儒家汉学的浸润下,文气在整座古城蔓延。出文庙,沿着水的脉络,我们来到城中一方水塘——胡家塘。

相传,胡家塘始建于唐宋时期,旧时为胡姓木材大贾私人宅第。塘中荷叶田田、鱼肥藕壮,塘边垂柳依依、蝉唱蛙鸣,四周环以石径、中为横堤,一座弯弯的清风桥将池塘分为大塘和小塘,有安澜古井、烟柳石桥等景致。环塘而居几十户人家,明清古建筑别具一格。在胡家塘文气四溢的古宅中,错落着大量名人雅居:有民国时期陆军少将高昆麓的旧居,有著名哲学家周礼全的雅舍,有苗学家石启贵的木楼,有“北徐南张”美誉之称的中国画马“四杰”之一张一尊的画楼,有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寄居的院落……

斯文教化,蔚然成风;文脉相传,生生不息。

4

微风轻抚树梢,暮色四合。

游人漫步古巷,华灯初上。

色彩斑斓,这是乾州的夜。

衙门前、正街,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片喜庆。沿街店铺,货物琳琅,游人如织。

三门开,万溶江穿城而过,这里碧波荡漾,河岸绿树成荫,古建筑掩映其间。红墙、高阁映在水中,江上有桥,江中有石,江中有舟。灯光璀璨,流光四溢,光影摇曳,思绪恍惚。

灯火万家城四畔,一眼千年乱人眸。1938年,沈从文在他的《记乾城》中这样描述:“乾城虽不大,小小石头城却很整齐干净,且出了几个近三十年来历史上有名姓的人物。”

唯有这夜、唯有这江、唯有这风,将乾州传奇娓娓道来……

1883年,中法战事骤起,台湾军情告急,曾任陕甘总督湘军水师统帅的杨岳斌奉诏帮办江南军务,回家乡乾州招募苗兵六千人,忍痛告别病重的老母亲,直接率军驰援福建,与台湾巡抚刘铭传协同作战,大败法军。功成之际,百战余生的杨岳斌又毅然回到故乡,写下“今日归来何所有?半船明月半帆风”。

1900年,八国联军妄图占领天津,67岁的罗荣光荣调新疆提督,本可一走了之,但面对魑魅魍魉的野蛮侵略,他不惜杀身成仁,誓死守卫炮台。他将侵略者的最后通牒踩在脚下,发出铮铮誓言——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1932年,中国空军与日军在杭州湾上空首次发生空战,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航空处第二队队长的乾州人石邦藩,在深陷包围的危情下,仍然率队奋勇拦截,带伤击落敌机四架,大灭日寇嚣张气焰,自己身受重伤,左臂被迫锯掉,被国人尊称“断臂将军”。

抗战时期,为了战略转移,乾州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一时成为抗日救亡的后方基地,许多外地机关、学校、银行纷纷迁于此地。安徽省内迁湖南的中学联合成立国立八中,校本部设在乾州县所里,原总理朱镕基和夫人劳安当时也曾辗转此地求学。2001年的一天,朱镕基和夫人劳安重返故地,往事如烟,欣然作诗“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

夜色迷蒙,乾州的传奇仍在书写……

5

是夜,在乾州半亩方塘围炉煮茶。

“不爱的人,我赠她以黄金;爱的人,我赠她以白云”,耳边传来刘年的《白云辞》。

歌谣被晚风吹散,飘落在夏夜的乾州。

此刻,夜已深,人亦静,唯有万溶江,滔滔奔去……